走入礦業文化路徑 再現牡丹風華歲月
◆武丹山金礦—三大金礦要區之一
〈竹枝詞〉 三貂村/ 劉英 作
貂山春色惹人迷,奼紫嫣紅滿野蹊;
昔日煉金留舊跡,十三層上草萋萋。牡丹過去舊名武丹坑(泛指牡丹村、三貂村一帶),金礦開採始於清末,隨著日治時期的到來而更加發展。1898年,當時的武丹山區內的金礦最初由壹岐健輔和黑木七郎發現,並且在牡丹溪附近進行開採。1901年,日本人木村久太郎成為此地礦業的主導者,他積極開發金礦,並建設了相關的搗礦及氰化廠。武丹金礦的發展,讓這裡成為與瑞芳、金瓜石並列的重要金礦區之一。
武丹山金礦的開採規模不斷擴大,然而礦權的變更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因素。由於越界採礦問題,木村的礦權被轉讓給田中長兵衛的金瓜石礦山,最終併入了該礦山系統中。二戰後,國民政府接收並繼續對這一地區進行金礦開採。民國36年由瑞三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承包武丹坑礦山。牡丹溪的砂金也成為一個開採的重要目標,砂金隨著雨水從牡丹山沖刷至雙溪等地,成為當地砂金業的主要來源。
★亮點
1. 武丹坑金礦開採不僅有豐富的礦藏,且因為早期日本礦業的投入,形成與其他金礦區競爭的局面。
2.牡丹溪的砂金業與金礦的固體礦脈一起,衍生成雙重的金礦開採模式。◆武丹坑煤礦—帶動當地交通發展
〈竹枝詞〉 牡丹村/ 林凌秋 作
牡丹自古產煤區,鐵路增開利運輸;採礦經商符國策,慶雲宮闕萬家扶。
牡丹的煤礦資源主要來自於武丹坑煤礦(也稱牡丹煤礦)。武丹坑不僅是煤礦的開採地,也與金礦開採密切相關。此地區的煤礦開採始於1904年,曹田在武丹坑設立礦權,之後礦權異主,稱為武丹坑炭礦。武丹坑煤礦一開始的開採規模較小,直到日治時期宜蘭線鐵路的修建,才逐步擴大。牡丹主要礦場可分為牡丹煤礦(武丹坑炭礦)、慶隆煤礦(何政炭礦)、東和炭礦、尪子崙炭礦。
1922年,武丹坑煤礦的交通大幅改善,當地設置了三貂嶺隧道和專用輕軌系統,從而提升了煤礦的運輸效率。該煤礦不僅出產普通燃料煤,還出產臺灣少見的無煙煤。武丹坑煤礦在1936年售予基隆炭礦株式會社,並在戰後由臺灣工礦公司接管,進行大規模經營。1950年代,煤礦進一步民營化,後來由定福煤礦公司經營,但最終於1991年礦權消滅,煤礦作業結束。
★亮點
1.武丹坑煤礦曾經同時進行金礦與煤礦的雙重開採,顯示該區礦產資源的多樣性。
2.武丹坑煤礦的無煙煤開採為臺灣煤礦業提供了珍貴的燃料煤種,並且透過輕軌提升運輸能力,成為該地區煤礦業的一個亮點。◆重大影響
經濟層面:金礦和煤礦的開採促進當地經濟的短期繁榮,吸引了資本和工人前來開發,特別是日治時期的投資,帶動地方經濟的成長。
環境與地質變化:大規模的金礦和煤礦開發,改變了當地的地貌。河流受到開採的影響,部分河段因砂金的開採而變得貧瘠。
交通發展:礦業的需求促使當地交通設施改善,例如宜蘭線鐵路的建設,進一步連接了內陸與外部市場。
社會與人口變動:礦業繁榮期內,大量外來人口湧入,導致當地社會結構的變化。隨著礦業的衰退,人口可能逐漸減少,留下經濟與環境的後遺症。雙溪區過去武丹金礦的繁榮與衰退,以及煤礦的逐步興起,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環境和技術進步。整體而言,牡丹一帶的礦業發展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結構,也成為臺灣礦業史上重要的一環。
*感謝本文相關資料提供:
1.《臺煤采風-雙溪》礦業報告/張偉郎著,【牡丹地區礦業路徑-My Google Map】圖文/張偉郎編,雙溪注腳工作室以「牡丹篇」重點整理。
2.詩作兩篇:新北市貂山吟社簡華祥理事長提供。